從一棵樹的莽莽荒漠,到世界最大人工綠海,塞罕壩人艱苦奮斗五十載,用三代人的汗水使荒漠沙地變為綠水青山。紀實文學作品《美麗塞罕壩》近日在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。
塞罕壩集中了高寒、高海拔、大風、沙化、少雨等5種極端環境,在全年無霜期只有50多天的塞罕壩,人要生活,非常艱難,想要種活樹,更是難上加難。寒風嚎叫,大雪無邊,缺吃少穿沒有住處,條件極端艱苦,就是在這種情況下,塞罕壩人始終保持樸素的樂觀主義精神,默默耕守,使塞罕壩“千里松林”再現。因為他們的付出,塞罕壩綠水青山的本來樣貌得以還原,子孫后代因此得福。作者朱悅俊、段宗寶均為《人民日報》記者,他們以采訪故事作為引子切入,按時間順序展現了塞罕壩的變遷。《美麗塞罕壩》梳理了塞罕壩從“千里松林”到荒漠沙化,再到林海重現的變遷史,記錄了塞罕壩人從一棵樹奮斗到5億棵樹的典型人物與事件。